配资杠杆 复利效应思维模型(思维模型万字总结2/100)
今天介绍个比较火的思维模型复利效应配资杠杆
复利效应指资产收益率以复利计息时,经过若干期后资产规模(本利和)将超过以单利计息时的情况。事实上,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成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复利效应
外文名compound interest
价值令整个家庭资产稳健增值
意义建立家庭的战略财富储备
所谓复利思维,其本质就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俗称滚雪球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正如财富的积累,当你有了盈余资金,即使不多,只要能产生盈余,哪怕很低的盈余(例如回报率5%),不断重复,利滚利,长时间下来,也会是一笔很大的资金。
经济学家用一个公式表达复利效应:

i代表你正在做的事,n代表时间。p表示行动次数
当i为正时,例如你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书,也许一天两天,你和别人的差别无法显现出来,但三四十年之后,差异是你想象不到的;
再例如你每天坚持跑步半小时,也许一天两天,你的身体并没有变得多么强壮,三四十年之后,和你同龄的人,有的人也许已经不在了,有的人疲弱不堪,但你还是能一餐吃三碗饭,一口气上六楼不用喘。
只要i为正,即你在做正确的事,时间就会为你带来奇迹。
这里有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认为复利的核心在于回报率,但其实复利真正的核心在于时间。
即使年5%的回报率,100年后,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
问题是:有多少人,能持续做到100年每年5%的回报率。不是能力上能否做到,而是没有这个耐心。
要么觉得回报率太低,不屑去做;要么觉得回报率太低,摁不住蠢蠢欲动的疯狂举动。
这就是富人和穷人最根本的区别。
大多数人总想着一夜暴富,用最短的时间追求最快速的财富积累,追求过高的回报率。
高回报率意味着高风险率,被骗、亏空、债台高垒,压死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真正的智者追求财富稳步增长,平衡好回报率和时间。

股市投资应用
一种投资观点认为股市投资的目标不是追求一时的最大收益,而是稳健的长期收益。每年10%的收益率如果能够保持较长时间,只需要7.3年就可以使资产翻倍。
价值和意义
1、完善投资结构。让投资的资金做到短、中、长线投资相结合。降低整体投资风险的同时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 ,令整个家庭资产稳健增值。
2、以小博大,用小钱闲钱,建立家庭的战略财富储备。

复利效应案例
1、美国的耶鲁大学,1979年的时候有一群同学在开同学会,他们毕业了25年。这一群同学说学校很照顾我们,不如捐笔钱给学校啊。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就受到支持,所以有几十个学长也捐了钱,他们自己这个班的同学捐了7万5千美金,比他们高一届的捐了30万美金,总共是375000美金。本来他们想这个钱直接捐给学校就算了,但后来有人说学校不会理财,不如我们来帮学校理财。于是他们就用这笔钱给学校理财,用25年的时间看这笔钱会变成多少钱。结果25年后,也就是2004年,美国耶鲁大学收到历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款,总共1亿1千万美金。为什么会有这1亿1千万美金呢?
2、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由诺贝尔捐献980万美元建立。基金会成立初期,章程中明确规定这笔资金被限制只能投资在银行存款与公债上,不允许用于有风险的投资。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流失了近2/3,到了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而且因为通货膨胀,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显得越来越可怜,眼看着诺贝尔基金走向破产。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于是求教麦肯锡,将仅有的300万美元银行存款转成资本,聘请专业人员投资股票和房地产。新的理财观一举扭转了整个诺贝尔基金的命运,基金不但没有再减少过,而且到了2005年,基金总资产还增长到了5.41亿美元。从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
诺贝尔基金会长线投资的历史,追求复利收益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各种天灾人祸和战争。可是一路走来,长线仍有可观复利收益。
善用复利思维,启动美好的人生
在复利效应的图中,存在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前的增长十分平缓,然而一旦过了这个点之后,后面就会发展非常快速,以不可思议的陡峭路线飙升。

下面结合王智远的《复利思维》继续探讨复利思维:书中将复利分成六个维度:思维复利、时间复利、学习复利、认知复利、成长复利与习惯复利
思维复利
首先我们得建立知识体系。知识是学习一切的根本,没有足够的知识我们无法将后续的知识跟已经的知识进行连接。就像《天道》中叶晓明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缺乏格局,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白折腾一场,人无法挣到认知以外的钱。

所以我们要将知识输入成我们的底层知识,使自身能力不断扩大,能够做的事也会越多。而这些知识体系的累积,将会成为自己的无形资产,包括个人品牌、工作的知识体系、个人价值观、个人创新能力等。虽然在自我成长的初期,我们会投入大量的成本,但随着成本投入越多,累积越多,边际成本会越少,能运用的能力与资源会增多。
作者给了四个建议:
1. 单线程专注法则:一次只做一件事,一心多用只会增加大脑的混乱,我们要学会聚焦在一件事情上,减少其他事物的干扰。
2. 成长型思维转化:成长型思维是虚心接受外界给予的一切反馈,固定型思维则倾向于逃避。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变得更糟,那么就从思维开始转变;
3. 脱离平衡态(持续进击学习区)唯有脱离舒适圈,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目标,达成更高成就
4. 颠覆式S型成长曲线:刚开始成长幅度会非常缓慢配资杠杆,但后期会呈现指数般增长。若是没多久就放弃,将会得不到成长。坚持是等待将来的收获,而不是立即收获。比如坚持健身、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学习
时间复利
以长期主义的角度来思考,长期投入一点,十几二十年后,结果将会呈现指数性增长。当然我们还要考虑到你投入事情背后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如果你投入的方向是正确的道路,长期累积下来,贴现率会很低。
我们工作就是为了赚钱,然后花钱,但我们须培养正确的财商FQ 思维,不是赚多少就花多少,而是将多余的资产拿去做更有意义的投资,不论是投资股票或是上课增进自我,若你只是单纯的努力工作,不断加班,只靠着时间赚取固定收入,将会一辈子陷入工作→赚钱→花钱→工作的无限回圈。
学习复利
我们学习时,需要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率的学习。知识树是由主干、分支与枝叶所组成,我们需要将树叶也就是碎片化知识,彼此串联建立此知识体系。大脑演算法则是先通过刻意练习,让脑接触与处理困难的问题,紧接着建立起新事物的认知,进行解读思考后,最后是循环的回馈机制,以此让新旧认知进行转化。
随着我们专业领域的深度持续加深,我们也要开拓视野,建立起跨领域与专业知识的T型思维。此外,我们也要针对过去所得到的经验进行复盘,将经验转化,并透过反思与研究,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认知复利
作者认为我们要通过PDCA 循环思维,不断优化我们的思考系统,才不会发生突然间的脑雾,或者认为只要拥有自身很擅长的事情,没有持续培养增进新能力,将会落入能力陷阱。有时我们会依循普遍人认知的从众思维或者根据过去经验的定向思维,这样会失去多元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能通过逆向思维,将问题以不同的角度去多加思考,借此发现到新视野。

成长复利
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会愈来越懈怠,就如同温水煮青蛙,没有居安思危,所以有时给予一点压力反而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这就是「马蝇效应」。但有时在与拥有同样的人竞争之中,要如何脱颖而出呢?这时可以通过错位竞争,所谓的错位就是产生差异化,增加自己不同的优势,但对方没有此优势,以此优势来与人竞争,借此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当然想要不断成长,就需要具备内驱力,立即行动,而非透过外驱力来逼迫自己成长。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是来自于别人的看法,但我们应通过自我的评估,也就是内省来审视自己,这就是所谓的镜中我效应。
习惯复利
在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新习惯需要去从微小改变做起,来逐渐变成新的习惯。通过四项法则:让提示显而易见、让习惯有吸引力、让行动轻而易举、让奖赏令人满足,使我们通过细微的改变造就巨大的改变。这本书中就提到不同的思维观点,作者提到我们应培养结果导向的思维,通过怎样才能达成结果来思考,来进行每一步的计划,借此体会到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利用门面效应,通过提出小要求,来一步一步登山,提供工作效益也实现组织或者个人的目标。
我们很容易依照过去的经验法则,依循同样的道路前进,但这是消极的路径依赖,我们应培养的是正向积极的路径依赖,试着突破旧有的认知,建立新的认知。当然不论是在学习或工作中,有时我们会有其它欲望或者抱怨产生,这时作者提到我们不该压抑欲望,而是通过疏导欲望来达到克制欲望,至于抱怨则是通过找到适合的人发牢骚来抒发后,通过他人引导的方式,让自己做出调整,想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增进我们做于工作的效率与促进身心的成长,摆脱牢骚效应。
想了解本书更多内容搜索公众号:麦门智库码头,发送“复利”免费领取全书详细思维导图拆解内容。

复利行动五步走:
第一步:锚定复利赛道——构建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
复利思维的核心在于长期主义与系统化积累。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始于明确的目标设定与赛道选择,需将时间、精力、资源聚焦于可叠加的领域。复利效应的核心在于时间与持续性的叠加,而明确的目标是启动这一过程的“导航仪”。
1.1 用SMART法则定义人生北极星
具体化目标:大脑需要清晰的指令才能高效运作。例如,将“积累退休金”细化为“60岁前储备500万,年化收益8%”,或“子女教育基金”拆解为“18年内储备100万,每月定投3000元”。可视化路径:目标的视觉化(如制作愿景板、设置手机屏保)能激活潜意识,让资源自动向目标靠拢。采用OKR管理法,设置季度关键成果。如季度目标"提升演讲能力",对应KR1:完成20小时TED演讲分析;KR2:录制10次即兴演讲视频;KR3:参与3次线下分享会。动态校准机制:每季度进行目标审计,使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调整)。如发现技能学习进度滞后,可调整每日学习时长从1小时增至1.5小时。
1.2 建立认知复利账户
知识分层管理:构建"信息-认知-能力"转化漏斗。每天阅读的专业资料中,30%用于信息收集,50%提炼为知识卡片,20%转化为行动清单。跨界知识嫁接:运用"费曼联结法",将新学内容与既有知识建立超链接。例如学习心理学"心流理论"时,关联时间管理的"番茄工作法",形成个人效率系统。认知复利公式:每日认知增长=新知输入量×转化效率×实践频次。通过"5-3-2法则"分配时间:50%深度学习,30%实践应用,20%教学输出。
第二步:启动复利引擎——设计每日微习惯系统
复利效应的爆发源自持续稳定的微小投入。需构建自动化习惯系统,将成长行为融入生物节律。做时间的朋友
2.1 微习惯原子化设计
最小行动单元:将宏大目标拆解为5分钟可完成动作。如"健身"转化为"每天2个波比跳","写作"转化为"每天写50字"。习惯叠加技术:利用既有习惯触发新行为。例如"早晨刷牙后立即做3分钟冥想","午饭后站立阅读10页书"。环境塑造策略:构建物理/数字提示系统。在办公桌放置目标视觉板,手机设置每小时学习提醒,浏览器首页设为知识管理平台。
2.2 建立多维反馈机制
数据追踪体系使用笔记软件(notion、国内的印象、白板)构建个人成长仪表盘,记录每日阅读时长、技能练习次数、人脉拓展数量等核心指标。周期性复盘模型日复盘:执行"3-2-1"法则(3项成果/2个不足/1个改进)周复盘:进行"能量审计",分析时间投入与能量消耗比月复盘:绘制"能力雷达图",评估各维度进步幅度正向激励设计:设置阶梯式奖励,如连续21天完成写作挑战可购买专业课程,年度目标达成则安排深度游学。
第三步:构建复利网络——打造多维成长生态系统
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需要多维度协同进化,构建相互增强的能力网络。
3.1 能力复利矩阵

3.2 建立能力增强回路
学习-实践循环采用"721法则",70%时间用于项目实践,20%向导师学习,10%理论学习。人脉复利策略每月组织"跨界思维午餐会",遵循"5-3-2"人员结构(5位本行业/3位关联行业/2位完全陌生领域)。健康复利系统设计"运动-饮食-睡眠"三角监测体系,使用Oura戒指追踪睡眠质量,MyFitnessPal记录营养摄入。
第四步:防御负复利——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成长过程中的隐性损耗会吞噬复利成果,需构建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
4.1 识别负复利黑洞
认知负债碎片化学习导致的思维碎片化(对策:建立主题式学习周期)能量透支持续的高压引发的慢性疲劳(对策:引入"90分钟工作法")熬夜加班挣钱,牺牲健康去获取财富,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是不可取的。关系熵增低质量社交造成的时间浪费(对策:建立人脉准入标准)背叛自己的朋友获得利益,同样不明智,透支自己的人脉,你失去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朋友。
4.2 构建防御工事
时间防火墙采用"三区时间管理法",将每日时间划分为:创造区(专注高价值事务)维护区(处理常规事务)污染区(隔离低效事务)决策过滤器建立"10-10-10原则",面对选择时思考:10分钟后如何看待?10个月后有何影响?10年后是否重要?精力补给站设计"能量恢复包",包含冥想音频、应急营养品、快速入睡技巧等。
第五步:加速复利曲线——实现指数级跃迁
当积累突破临界点后,需通过杠杆策略实现成长加速。
5.1 认知杠杆策略
思维模型迁移将金融领域的"护城河理论"应用于个人品牌建设,打造"能力护城河"。跨界创新公式A领域知识×B领域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如将游戏化机制引入学习系统设计。元认知升级定期进行"思维拆解训练",记录决策过程并分析底层逻辑。
5.2 影响力杠杆矩阵

5.3 时间折叠技术
批处理系统将同质化任务集中处理,如每周固定半天进行课程录制。模板化工具建立标准化文档库(提案模板/邮件模板/会议纪要模板)。自动化流程使用人工智能搭建个人自动化工作流,节省30%操作时间。
复利人生的终极公式
成长复利= (核心能力×杠杆系数)^时间
核心能力:通过每日刻意练习强化的竞争优势杠杆系数:包含技术、资本、人脉的放大效应时间维度:以5年为单位进行战略布局
当这三个要素形成协同效应时,个人成长将进入指数增长区。正如巴菲特通过50年持续投资获得万倍回报,个人成长的复利效应也需要战略定力与系统思维。建议每月对照"复利进度表"(见下表)进行校准,让每个微小进步都成为未来爆发的能量储备。

通过这五步系统化行动,每个人都能构建专属的复利增长引擎。记住:今天的选择决定五年后的模样,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积累,终将在时间的魔法下绽放惊人的力量。

为什么复利效应能让你快速翻身?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复利效应的本质是大脑和行为的正向循环。
1、习惯的自动化力量 人的行为90%由习惯驱动。当你每天重复一个动作,大脑就会形成神经回路,让这件事变得越来越轻松。 比如早起,前三天可能痛苦,但一个月后,你的身体就会自动在固定时间醒来。这种“自动化”节省了意志力,让你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上。
2、自信的雪球效应 每一次小成就,都会增强你的自我效能感。比如连续写作30天,你会从“我不行”变成“我好像能做到”。 这种自信会推动你挑战更难的任务,形成“成功—自信—更成功”的闭环。
3、时间的隐性杠杆 大多数人高估了一年的变化,低估了五年的成就。复利效应在初期几乎看不见。 就像竹子在头四年只长3厘米,但第五年每天能长30厘米。那些能坚持的人,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
4、资源的网络效应 当你持续深耕一个领域,知识、人脉、机会会自然向你靠拢。 比如你专注研究自媒体,写出的爆款文章会吸引同行合作,优质内容带来更多粉丝,粉丝又为你提供创作灵感……这些资源相互影响,形成指数级增长。
5、心智的破局能力 我建议你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因为这类人往往拥有“延迟满足”的心智模式。他们能忍受短期的不确定,专注于长期价值。 这种心智如同一把铲子,能帮你挖透眼前的困难,也能帮你找到藏在深处的金矿。

另外记别盲目相信勤奋的力量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勤奋使人进步”、“劳动光荣。”
这让中国人对勤奋有种莫名的依赖感。无论什么问题,只要努力、勤奋,就一定可以成功。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很多人用勤奋在麻痹自己,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自己在战略上的懒惰。”
为什么需要掩盖?
因为绝大部分人没有思考战略的能力,那些天天泡在图书馆自习的同学,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那些天天加班熬夜的同学,你真的知道这份工作的本质是什么吗?你们到底是在工作,还是想借勤奋之名给自己营造一种充实感?
财经作家欧盛说:“别盲目相信勤奋的力量,熬夜加班和你躺在床上睡大觉,很多时候没有多大区别。”
你始终要记得,复利的人生,最重要目标是生活质量的人生,不要本末倒置,只为了追求路途中的名利,因为只有真正追求生活,才能走得长远。
作家马里奥·普佐说:“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阅读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锻炼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每天出门精装打扮的人,那些数十年如一坚持每天认识一个陌生人的人......
所有他们做的事情,都不伟大,都很平凡,都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因其坚持,时间让他们变得伟大。
希望你看到这里能明白:
当你付出时,回报率不是最重要的,想一想你要怎么做能坚持一辈子,才是最重要的。时间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它带来的回报一定超过你的想象。

想想看你要过怎样的人生?今天开始让自己做出一点小小的改变,当下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基石与铺垫,每一点进步都是成功的累积。现在的世界太强调快速达标,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在乎每天一点点的进步。不怕路途遥远,无论哪一种回报,都需要时间的发酵,让我们带着复利思维,再多坚持一下,要相信,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付出的人。
如果你认为复利效应确实不错,那么你应该:
为了更有钱。现在就开始进行理财,每个月,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投资。
为了身体健康。现在就开始每周做一定的运动。
为了成为专家。现在就开始专注在某一个领域。
为了提升认知。现在就开始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有良好社会关系。现在就开始定期维护亲人,朋友,同事之间的感情。
明日分享与复利效应强相关的思维模型:长线思维/长期主义,关注我不错过
- -THE END- -
--结束--配资杠杆
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